上市3年半,业绩持续稳定增长,股价由7元长期下跌到3元,大股东则接连两年几乎不间断地增持。这家略显怪异的上市公司不是别人,正是2009年的IPO圈钱王--中国建筑(601668)。
  最近该公司又高调宣布第三轮长达一年、近6亿股的增持计划。从当初A股3200点到今年一度下破2000点,中国建筑大股东3年来屡跌屡买的这份执着和热情,让人佩服之余,更增添了一份好奇。
  三轮增持 股东越跌越买
  中国建筑自2009年7月上市以来,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一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股份增持。第一轮增持在2009年12月23日至2010年12月22日期间实施,增持4.29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4%。
  首次增持的起因是公司股价接近“破发”,为了“护盘”,2009年12月23日中建总公司果断增持了500万股中国建筑股份,由此拉开首轮增持帷幕。遗憾的是大股东的“热脸”换来的却是二级市场的“冷屁股”。即便2009年、2010年中国建筑上市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了80%和50%,但股价在2010年硬是跌去了27.9%,远远跑输大盘。
  2011年上证指数由最高3067点步入中期下跌,9月下破2500点。低迷的格局下,中国建筑由9月5日开始至2012年9月4日展开第二轮增持,此次中建总公司累计增持公司2.48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83%。在这一年的增持期间,沪市下跌20%,中国建筑则调整了10%。进入2012年,公司的股价整体表现进一步趋强。截至11月2日收盘,在沪市下跌4.32%的背景下,中国建筑上涨9.5%。
  除了公司低估值支撑的因素外,应当说大股东长期不遗余力力挺,对公司二级市场股价的积极效果,开始逐步细微地体现出来。通过上述两次增持,大股东已累计增持6.77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2.23%,耗资约20余亿元。然而,大股东的增持热情并没有就此熄灭。
  2012年9月28日,在股指刺破2000点两天后,中国建筑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建总公司于即日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300万股,中建总公司持股比例增至54.91%。同时宣布未来 12个月内,拟继续增持中国建筑,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该股已发行总股份的2%。按照目前中国建筑300亿股总股本和3元的价格计算,中建总公司今后一年内还将拿出至少20亿元,增持不超过6亿股。
  三季报业绩不俗 机构云集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建筑每股最新净资产为3.21元,股价依然处于“破净”状态。业绩方面,在2009年--2011年净利分别增长80%、50%和40%后,今年前3季度,面对我国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及房地产持续严厉的调控政策,中国建筑依然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
  三季报显示,2012年前3季度中国建筑实现营业收入3,939亿元,同比增长13.5%;同期,公司实现毛利469亿元,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达到11.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6.8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36元。
  在建筑业务方面,公司新签订单恢复增长:前3季度公司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为6,750亿元,同比增11.1%。公司施工面积为55,8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9%。房地产业务方面,公司前3季度维持上半年以来的迅猛势头,销售总额达到905亿元,同比增长33.7%;销售面积7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2%。
  三季报同时还披露了机构最新的持股情况,截至9月30日,包括基金、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在内的机构共持有中国建筑亿股,考虑到大股东近55%的持股比例和增持公告,这些机构持股数占到实际流动股的20%左右。
  股价“破净” 估值优势凸显
  中国建筑上市3年多的这3轮股东增持,历时时间长,增持力度较大,体现出大股东颇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进而采取措施稳定股价、维护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的信心。这在当下上市公司数量如过江之鲫、频频减持大小非、普遍轻视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局面下,多少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近几年市场景气度并不高的情况下,中国建筑各项经营业绩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尤其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及土地储备充裕,为今后持续发展和盈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经济下行,房地产政策继续加码可能性很小,而公司股价经历持续调整和筑底,最新动态市盈率仅为6.5倍,几乎处于行业估值的最低端。正是中国建筑这种价格向下长期背离价值的状态,引发了大股东从2011年9月以来在3元附近的连续规模增持。
  大股东作为上市公司的主导经营者,对公司的内部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有着更深刻、理性的认识,称得上是自家上市公司最靠谱的投资分析师。中国建筑大股东对公司股票的持续增持,让中小投资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公司的内在价值。
  按照大股东前两轮的增持数据和9月的最新增持公告,一年后中国建筑大股东总计上市后将增持12.77亿股、不少于40亿元的股份。这对一家上市公司股东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那么大股东的痴心增持能否等来中国建筑的雄起,促使公司估值得以修复呢?不妨让时间去验证大股东价值发现的眼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