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积淀,构筑一个魅力城市,需要的不仅仅是建设者的力量,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建筑作为人和自然关系的产物,从其使用功能而言,体现了人生存的需要,其精美的外形设计,也满足了人的审美需要;而从其建筑地点的选择和顺势造型特点来看,显示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建筑体现了时代美、技术美和文化美,而这些美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自然美上来。
  自然之美,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建筑物的产生折射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尊重自然规律和建设本身规律的建筑才有成为精品的可能。城市的决策者、规划者和设计师,倘若没有这种意识,可能就会轻率地坠入一厢情愿的大干快上,仅凭脑袋发热而追求片面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对建筑系统性的考量,可能因为盲目的模仿而失去建筑原本的使用功能和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首先要求设计者要追寻使用功能的满足,追寻建筑本身适应人的客观需要的效果。建设者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人性化设计、绿色环保型建设、建筑使用维护中的高可靠性。
  自然之美要求建设者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设计和施工与自然协调一致,不去做大开大合的建筑幻想,不去为了追求建筑的标新立异而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不为人类提供囚笼式的建筑,而要顺应自然的要求,使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充分融为一体。
  自然之美要求建筑要追求与不同地区人文地理的完美统一,把城市建设成千篇一律的混凝土森林则毁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传承,也毁坏了人们精神家园与实体家园的统一;大拆大建的效果破坏的不仅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衔接,也是对自然生态的直接损害。
  追求建筑自然之美,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充分追求城市建筑的系统性生态。系统性建筑生态的构建,不仅仅赋予每栋建筑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对一个小区、一个城市整体的生态策划,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建筑的构建,才能使建筑成为永恒的美体。
  建筑生态之美要求城市的决策者们充分整合各类建筑力量,反复论证、周密规划、审慎对待每一个整体环节,以追求城市的原生态之美为原则,以自然沿袭历代建筑之美为经络,充分结合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需求,尊重设计规律和建筑规律,做出科学的建筑决策。
  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者,他的建筑理念和目光的远近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建筑未来的走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大手笔而忽视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因为片面追求人性化需求,忽视对一个城市规划的宏观构思。城市规划是一个不断找平衡点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规划设计者和编制者要有更高远的城市规划理念。
  对一个单体建筑而言,它的使用功能的体现离不开设计者娴熟的设计技巧,更离不开一个设计者对当地城市市民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感知。一个单纯的只具有设计经验的设计人员,无法满足更多城市市民的文化需要。对城市建筑设计者而言,只有虔诚学习建设设计理论的劲头还不够,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市民需求,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市民对建筑使用功能的渴求元素都有哪些。设计者要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建筑和环境以及城市整体的谐调。
  作为城市的直接建设者,施工人员负有保障建筑实体质量的责任和进一步优化设计的责任。一方面,施工单位在施工时的质量构成了建筑今后的生态基础,有些隐蔽工程一旦建成,就几乎没有再改变的可能性,对建筑本体质量的把握是关键环节。施工单位要自觉成为保护建筑生态之美链条上的一个模范,因为建筑施工单位承担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为建筑用户直接提供建筑产品,另一方面,它能让设计者的缺失得以弥补。
  对城市建筑的维护者和用户而言,建筑之美的自然表达离不开他们对建筑本体的倍加呵护。近年来因为维修不到位和用户装修所造成的建筑物本体损害的案例不少见,这些给建筑本体带来的伤害,破坏了城市建筑的原生态之美;而很多道路和桥梁的超负荷运作,也缩短了构筑物原有的生命周期。维持建筑的生态之美,离不开使用环节的科学管理和修复完善。
  总之,城市建筑的生态之美是整体之美,需要从决策、规划、设计、建设到维护与使用全系统精心呵护。打造更适合现代人居住的现代化建筑,营造智慧型城市,使建筑的生态之美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具有可观、可感、可用、可爱的功能的汇聚,使城市建筑更适应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需要,这才是建筑生态要求的本意所在。
  (作者系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